你什么时候觉得父母老了?这个问题曾在网上引起过网友的热烈讨论。
有一个网友讲述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早已退休的母亲下载了一个app,却怎么也不会用。问她时,她正忙工作,极不耐烦地回了几句。到了晚上,她发现母亲还在鼓捣。她拿过手机看了看,不到一分钟就搞好了,可母亲却为此困惑了整整一天。在那一刻,她突然觉得父母老了。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新兴科技、电子支付、手机app日新月异,年轻人成为市场消费竞相讨好的目标群体之时,老年人则很容易被排除到大潮之外。
近日,北京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发出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呼吁社会通力合作,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
那么数字时代老年人面临哪些困扰? 让我们来看几个真实案例。
(一)没有导航,买菜也会迷路
老张和老伴相互搀扶着站在东四环路边四处张望,他们计划去附近的购物中心给即将放假的小孙子做点好吃的,但是印象中购物中心就在附近,却怎么也找不到。其实老俩口要找的购物中心距离他们仅有15分钟的路程了,但因为需要穿过一个四环高架桥的桥洞,老两口便迷了路…… 张老先生说,之前儿子带他去过一次,他觉得离得这么近,自己可以找到,但没想到,没有导航,这么近也还是迷了路。
据笔者了解,对于新兴的手机软件,老年人主要会应用的仅限于微信聊天、语音视频通话等沟通工具,而能够熟练使用地图导航、出行购票、网约车等功能的老人很少。对于少数能使用导航的老人来说,室外嘈杂的环境和强烈的阳光可能也导致老人不戴老花镜就看不清屏幕或者根本听不清导航提示音的问题。
(二)不会挂号看不了病
李大妈去年突发脑溢血后虽然抢救及时,但定期就需要到医院做检查。每次去看病的时候,因为不会进行网上预约,她都需要在医院的人工挂号窗口排大半天的队。而医院自此实行网上预约挂号制度后,人工挂号的窗口就很少,有些医院甚至仅余留一个人工挂号窗口,这导致李大妈每次去看病都要拿个小马扎,不方便不说还要浪费很多时间。
据老年人智能社会融入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仅有不到10%的老人能够独立上网预约挂号,超过一半的老人是由家人朋友帮助代为预约,而近4成的老人依然选择自己去医院人工窗口挂号。
(三)体检后却不会查电子体检报告
王大爷将体检单交到前台时,工作人员告知他,体检中心不再提供纸质体检报告单,三至五个工作日后,报告结果将以电子报告单的形式用短信发送到手机上,只需点击短信中的链接,输入短信中提示的密码,就能查询报告……旁边的年轻人听后点点头表示明白,随后转身离去。但王大爷老人听完后,迟疑了一下,问工作人员:“体检中心会给我发短信吗?”“是的,短信中有一个链接,您点进去,输入密码和验证码,就可以看到您的电子报告单。”“密码在哪?”“短信上写着呢。”“验证码也写着?”“验证码要等您点进链接之后才能看见。”王大爷依旧不明白,工作人员告诉他也可以把纸质版报告单寄给他,但需要自行承担邮寄费用。最后老人还是选择了电子报告单,“等女儿来了再让她帮我看吧。”
笔者了解到,不仅体检中心不再提供纸质报告,全市各大医院报告几乎都是线上提供,如果需要纸质报告得自己在自助机上查询打印,但查询报告跟挂号一样,多数老人根本无法自主操作,这意味着没有人陪伴,老人连自主看病都举步维艰。
生活中我们看似越来越习以为常的事情,却可能成为老人获得最基本生存权益的障碍。对于独居老人,身边没有人时刻照顾,买菜做饭生病就医,就连基本的生存都可能是巨大的挑战。然而科技不会停滞,变老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解决老人生活困难是需要社会层面不断重视的。
日前,大家的家城心医养社区就通过护理人员教长者用软件的方式,帮助许多长者学会了通过远程视频和微信语音的方式与海外的亲人面对面沟通,甚至有些长者还因此交到了更多朋友。社区的李奶奶之前听力一直不好,所以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但在入住社区后,大家的家护理人员教她学会了微信打字、微信语音,通过微信她结交了很多兴趣相投的朋友,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大家的家医养社区还配备医疗诊所,日常看病检查在社区内就能解决,而且有专门的管家陪护,无需担心因为不会网上预约而导致无法挂号或者获取电子检查单的问题。笔者了解到,社区内的门诊机构已经实现了医保覆盖,买药、检查都可以一站解决,非常方便。未来,我们希望这样的机构越来越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好配置。
原首厚大家,现已更名为大家的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